“花70萬上MBA鍍金,我更焦慮了”
如今,前赴后繼挑燈夜戰的不僅有浩浩蕩蕩的考公考研大軍,還有處于職場焦慮期的都市白領們。
他們準備的不是第二天要展示的PPT,而是MBA:
上升焦慮中,白領涌向MBA
(相關資料圖)
國內備考MBA的人數,這幾年仍然處于高位,雖然沒有確切的備考總人數,但光從一些著名高校年年上升的錄取人數,就可見一斑。
今年4月,2023級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MBA擬錄取444人,報考人中有不少是互聯網大公司的白領,還有金融業者、房地產業者、醫生等等。
MBA即“工商管理碩士”,與其他學科相比,在我國的發展起步相對較晚。上世紀八十年代,有關部門在大連理工大學開辦了第一期MBA課程班,三個月的簡短課程大致上效仿了美國當時的MBA學制,堪稱第一代濃縮版課程。
MBA得到長足發展,還是要進入2000年之后,隨著全國為期十年的MBA課程試點結束,工商管理碩士正式開始在國內主流高校開辦,隨著考研熱的出現,國內的MBA報考人數在2018年有了迅速的增長,開辦院校也從個位數直接增長到了如今的200多所高校。
在多數人的印象里,國內MBA金字塔的頂端限于清北復交等名校,本科畢業至少三年工作經驗,報考者就能參加考試。此外,像“長江”和“中歐國際”一類的商學院,會有自主出題免聯考的入學方式,更像是高考前的自主招生,想要免試肯定非富即貴。2021年被摘牌的“湖畔大學”,更是有著嚴苛的招生標準——創業3年以上的企業決策者,且年營業額超過3000萬元。
但實際上,不少學校的課程設置和師資并沒有跟互聯網時代同步,學習內容大多也是籠統的案例式教學,課外的主動學習讓人興趣寥寥。
最令人看重的人脈積累,也和想象的不一樣。各個高校的MBA專業里,占多數的都是普通都市白領,工作時間和經驗的積累也相似,到最后免不了在同個圈子里打轉。
此外,對普通白領來講,進入清北復交MBA,還有一個門檻要過:高昂的學費。
高端MBA的學費在最近幾年水漲船高。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今年3月30號發布的學費調整公告,自2023級起,清華-康奈爾雙學位金融MBA學費由原來的合計約69萬元提升至約76萬元。而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的學費每年40-50萬左右,上海交大高金學院的學費在同等價位,也有逐年上漲的趨勢。
在小紅書等平臺上,辭職或者失業后試圖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換條軌道的MBA備考生有不少。小紅書用戶@靛青 吐槽自己快40歲要讀MBA,“一大把年紀了,上課上得眼睛干澀異常”,還有人說自己讀完畢業后,連高出之前薪水的工作都沒有找到。
MBA在前幾年還被當做教條主義典范的一條最著名新聞就是馬云曾裁掉阿里巴巴相當多數量的MBA高管。他對這些人的評價是:口才一流,執行力末流,并認為商學院的課程大多只告訴學生該做什么,但如何去做卻要靠實踐不斷積累經驗。雖然后來馬云也認識到自己想法偏激,但MBA畢業生遇到的問題,遠比這些復雜了很多。
一位名叫北島的白領在經過艱辛的備考后,被一所普通大學非全日制MBA錄取。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到這一步,奮斗才剛剛開始。
考上MBA意味著周末基本沒有時間選擇其他生活,每學期六門左右專業課,三個月就要結課一次,準備考試就已經是見縫插針,期間還要完成各種作業,大量數理知識,對文科出身的北島更是巨大挑戰。
這一切,僅僅就是為了拿到一張MBA學位證書——但它并不是未來發展的免死金牌。
仔細了解小紅書上鋪天蓋地的“MBA就業順利”貼,會發現大部分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或者本碩學歷已經非常出彩的人用來錦上添花的。
“花了幾十萬來MBA鍍金后,我后悔了”
罐頭是在2020年疫情期間開始MBA學業的。他準備了兩年,第二年才錄取到上海一所實力還不錯的綜合性院校。
“我本科學歷不是很好,投過互聯網大廠,但競爭不過那些名校的碩士生,不過小廠也有小廠的好處,我每次都跟人家說我是可以早10晚6一周上5天班的程序員,得到的回應都是:程序員還能這么閑嗎?”
正是因為周圍人的這種反應,讓罐頭覺得需要提升一下學歷,尋求更大的平臺。
決定讀MBA這件事,罐頭曾和家里人產生過分歧。“我父母覺得這是一筆性價比很低的開銷,他們更希望我拿在上海賺的錢,在家里的小城付首付買套房子,以后結婚用得上。”
出于對傳統路徑的“反叛”,罐頭當年拒絕了父母的提議,但現在回看,他開始承認這筆“投資”的收益十分有限。因為趕上了疫情,第一年的課基本都是在線上進行的,同班同學都接近于“網友”,之前設想的可以通過讀MBA豐富人脈的想法基本泡湯。
“我本來也不是那種社交型人格,線下的場合都有點社恐,更不要說線上social了,第一年的時候真的非常枯燥,也很難跟老師有什么互動,就是機械地聽課、完成作業,趕上了特殊時期,也只能自我安慰是不湊巧。”
課程內容里的“社交溝通”技巧教學(social communication)更是讓他發現自己并不適合商科內容的學習。
在罐頭所就讀的班里像他這樣年紀不到30就來“刷學歷”的人并不在少數。
“好像這兩年MBA年輕化的現象更嚴重了,很多人甚至算好了能考的時間,早早就開始準備了。”但作為過來人,罐頭只想勸退這些幻想靠MBA鍍金的年輕人,“你自己都沒有資源的時候,拿什么跟你的同學置換呢?都希望碰到大佬同學,但事實是已經做到管理層的人,來讀MBA的目標都是非常明確的,他們知道自己想要尋求哪方面的資源,很少會跟我們這樣的人有什么來往。”
“更不要指望拿到MBA學位,自然就會做leader了,你沒有實操的帶團隊經驗,MBA學到的東西終究只是理論。”在罐頭看來,MBA學位也許可以充當升職時的“門面”,但前提一定是已經具備了其他條件,而非僅憑一張文憑就可以做到。
碰到職業瓶頸、遭遇公司裁員等現實,也讓MBA成為許多焦慮的職場人想象中的臨時“避風港”。“有時候將此當作一筆消費,可能會讓心態更平穩吧。畢竟投進去幾十萬卻不一定有回報,本質上跟把錢投進股市差不多。”
至于名校MBA能不能給簡歷添金,罐頭碰到的情況是:“大家基本還是只看第一學歷,你有MBA,只比什么都沒有好那么一點,但如果你的競爭對手是名校本科,你從一開始就輸了。”
罐頭還總結了自己從二十到三十歲的這十年:“二十出頭的時候,沒有考上名校,所以會對名校有濾鏡,幻想自己讀了985之后就會怎樣逆天改命,但如果二十來歲就上了名校,之后進入社會摸爬滾打也會發現,能不能賺到錢,全靠對社會規則的理解和掌握的資源,學歷只是一個工具罷了。說實話有點后悔。”
撰文:J onas,MK
編輯:Sebastian
圖片來自網絡
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詞: